六歌

有妻有妻出糟糠,自少结发不下堂。
乱离中道逢虎狼,凤飞翩翩失其凰。
将雏一二去何方,岂料国破家亦亡,不忍舍君罗襦裳。
天长地久终茫茫,牛女夜夜遥相望。
呜呼一歌兮歌正长,悲风北来起徬徨。
有妹有妹家流离,良人去后携诸儿。
北风吹沙塞草凄,穷猿惨淡将安归。
去年哭母南海湄,三男一女同嘘欷,惟汝不在割我肌。
汝家零落母不知,母知岂有暝目时。
呜呼再歌兮歌孔悲,鹡鴒在原我何为。
有女有女婉清扬,大者学帖临钟王,小者读字声琅琅。
朔风吹衣白日黄,一双白璧委道傍。
雁儿啄啄秋无粱,随母北首谁人将。
呜呼三歌兮歌愈伤,非为儿女泪淋浪。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质朴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家庭在战乱中的悲惨遭遇,字字血泪,读来令人心碎。全诗分为三个部分,像三首沉痛的哀歌,层层递进地展现家破人亡的痛楚。

第一部分写妻子。诗人用"有妻有妻"的重复呼唤开头,饱含深情。妻子是共患难的糟糠之妻,从小结发相伴不离不弃。但战乱中遭遇虎狼般的劫难,像凤凰失去伴侣。带着孩子逃难却无处可去,国破家亡之际,连换洗的衣裳都舍不得丢弃。最后只能像牛郎织女般隔空相望,永无团聚之日。

第二部分写妹妹。妹妹在丈夫死后独自拉扯孩子,像北风中飘摇的野草。去年母亲去世时,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在身边痛哭,唯独妹妹不在,这种遗憾让人心如刀割。更可悲的是,妹妹一家流离失所的情况,九泉之下的母亲根本不知道,知道了只怕死了都难以瞑目。

第三部分写女儿。两个女儿聪明可爱,大女儿书法好,小女儿读书声清脆。但在北风呼啸、天色昏黄的逃难路上,像两块美玉被丢弃在路边。像秋天找不到食物的孤雁,跟着母亲向北逃亡却无人照料。这里特别让人揪心的是,诗人说"我不是为儿女哭得这么伤心",其实正说明他伤心到极致,连自己都分不清在为谁哭泣了。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欲哭无泪"的悲痛。诗人没有直接说多么痛苦,而是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舍不得丢弃的旧衣裳、母亲临终时缺少的妹妹、路边丢弃的女儿、秋天饿肚子的孤雁...这些画面比任何嚎啕大哭都更有力量。特别是最后"非为儿女泪淋浪"的反话,把那种痛到麻木、悲到极致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用生活细节承载巨大悲痛的手法,让千年后的我们读来依然能感同身受。

文天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