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船从偏门出发前往禹陵途中遇雨的情景,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秋意和神秘氛围。
首联写出发时的天气和路线:诗人离开城市时正值秋天阴沉的天气,小船在长满菱角的河道中拐过好几个弯。这里"菱丝"既指菱角藤蔓,也暗喻河道蜿蜒如丝。
颔联写途中所见奇景:幽暗的云气从禹陵的窆石(古代下葬用的石碑)上升起,灵异的雨点从会稽山上飘落。诗人用"幽云""灵雨"赋予景物神秘色彩,暗示禹陵的神圣性。
颈联写雨中感受:木屐染上层层叠叠的翠绿色(可能是青苔或植物倒影),衣服沾上斑斑点点的雨痕。通过"屐染""衣沾"的细节,生动表现雨中行走的体验。
尾联由实转虚:想到大禹藏书的山洞依然存在,但被云雾笼罩无法攀登。这里既写实景,也暗含对古代圣贤的追慕之情。"杳霭"二字营造出朦胧悠远的意境。
全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水墨画般的秋雨行舟图,将自然景观与人文遗迹巧妙融合,在寻常的旅途见闻中寄托了对远古圣王的怀想。诗中"幽""灵""杳"等字眼为景物蒙上神秘面纱,体现了诗人对禹陵圣地的敬畏之心。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