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传经楼"为题,表面上写藏书丰富,实则探讨了知识和人生的深刻关系。
前两句写藏书楼里堆满了书籍,但真正到了需要表达的时候,却发现书籍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这里暗示知识储备和实际运用之间存在差距。
中间四句用对比手法:六经(儒家经典)的文字有限,但三代圣贤的智慧却无穷无尽。书籍虽然填满了书架,但真正的人才却在不断消逝。这里揭示了书本知识和实践智慧的矛盾。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如果有人来讨论古籍经典,不妨就用这个道理来交流切磋。诗人其实是在说,读书不能死记硬背,而要活学活用,把书本智慧转化为实际能力。
全诗的精髓在于:藏书再多也只是工具,真正的学问在于把知识转化为智慧。诗人提醒我们不要做"两脚书橱",而要做能思考、会运用的读书人。这种对读书方法的思考,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魏了翁
魏了翁(1178年—1237年) ,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魏了翁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