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九首其二
日予追祸遘,往者祅氛逼。
时平无二人,难起有群策。
英英赵司成,抗节砺金石。
庭陛秋风生,飒然万象辟。
徐卿探乱源,杨子杜机逆。
将相伊吕俦,皇仁示微责。
大泽丧明珠,茫茫不可得。
斯物返其真,吾徒斗间色。
时平无二人,难起有群策。
英英赵司成,抗节砺金石。
庭陛秋风生,飒然万象辟。
徐卿探乱源,杨子杜机逆。
将相伊吕俦,皇仁示微责。
大泽丧明珠,茫茫不可得。
斯物返其真,吾徒斗间色。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动荡年代中志士仁人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的故事,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
1. 危难时刻的英雄群像(前八句)
诗人用"祸遘""祅氛"形容当时社会遭遇的灾祸与乱象。在太平时期看似没有杰出人才,但危难时刻却涌现出以赵司成为代表的一批志士。他们像秋风扫落叶般果断行动("飒然万象辟"),徐卿、杨子等人分别从根源和细节入手解决问题,将相之才堪比古代贤臣伊尹、吕尚。
2. 统治者的微妙态度(中间两句)
朝廷对这些能臣的态度很值得玩味——既肯定他们的功劳,又通过"微责"暗示不满,展现了皇权对能臣的复杂心理,就像现代职场中领导对能力过强下属的微妙态度。
3. 明珠陨落的遗憾(最后四句)
诗人用"大泽丧明珠"比喻这些人才最终被埋没,如同明珠沉入沼泽再也找不到。末句"吾徒斗间色"尤为深刻:我们这些普通人就像星星在北斗面前黯然失色,既表达对英才的敬仰,也暗含对时代不公的无奈。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力量,以及在黑暗中坚守正义的文人风骨。诗人没有直接批判时局,但通过明珠蒙尘的意象,让读者自然感受到那个时代对人才的摧折。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