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月山主人酒边即事 其一

窗外葵榴照眼明,香蒲沁酒注银瓶。
自无饮量堪同醉,非慕清名效独醒。
一日沈湘悲楚客,千年吊古读骚经。
他乡记节聊随俗,艾虎朱符挂户庭。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是一首描述端午节情景和诗人感受的诗。我们可以逐句分析这首诗。

首句“窗外葵榴照眼明”,诗人坐在室内,窗外的葵花和石榴花开得正艳,明媚的色调带来一种节日的欢乐气氛,这里的“照眼明”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一景象。

第二句“香蒲沁酒注银瓶”,描绘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饮酒。诗人用香蒲酿酒,并将酒注入银瓶之中,营造出一种节日的温馨气氛。“沁酒”二字,让人仿佛能闻到酒香,感受到节日的愉快和轻松。

第三句和第四句“自无饮量堪同醉,非慕清名效独醒”,诗人表示自己并没有太多的酒量,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他愿意与众人一同享受醉酒的快乐。同时,他也表明自己并非为了追求清名而独自清醒,而是真心融入这个节日的氛围中。这两句反映了诗人随和、自然、不拘束的性格。

第五句“一日沈湘悲楚客”,诗人转向对端午节历史背景的回忆和感慨。沈湘的典故源于屈原,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日子,诗人用“沈湘悲楚客”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和对楚国历史的感慨。

第六句“千年吊古读骚经”,“吊古”表示对古人的怀念和缅怀,“骚经”可能是指与屈原有关的文学作品。诗人通过读骚经来缅怀古人,进一步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敬仰。

末两句“他乡记节聊随俗,艾虎朱符挂户庭”,诗人表达了自己在他乡过节的感受。虽然身处异乡,但他仍然尊重并遵循当地的节日习俗,如挂艾虎和朱符。这里的“聊随俗”表现出诗人的随和与适应,而“艾虎朱符挂户庭”则是对端午节习俗的生动描绘。

总的来说,这首诗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历史背景以及诗人的感受融为一体,通过对自然景色、饮酒、读经、缅怀古人以及节日习俗的描绘,展现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诗人的个人情感。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让人感受到节日的欢乐和温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