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自崆峒同年朱兵宪觞于颍川上
昔闻有上士,独坐山之岑。
轩皇好妙道,羽驾此来临。
曰余厌雌伏,遇物表冲襟。
夫子守雄镇,匡时无俗心。
风云追夙契,山水叶幽吟。
马放仙童牧,途容圣侣寻。
倚筵张水次,锦幔接峰阴。
乐恍钧台奏,觞盈玉醴斟。
风来朝气爽,雨过暮流深。
坐见石梁没,回看山翠沉。
不能陪上略,遂欲返中林。
此意何人解,因君扬素琴。
轩皇好妙道,羽驾此来临。
曰余厌雌伏,遇物表冲襟。
夫子守雄镇,匡时无俗心。
风云追夙契,山水叶幽吟。
马放仙童牧,途容圣侣寻。
倚筵张水次,锦幔接峰阴。
乐恍钧台奏,觞盈玉醴斟。
风来朝气爽,雨过暮流深。
坐见石梁没,回看山翠沉。
不能陪上略,遂欲返中林。
此意何人解,因君扬素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在山水间的文人雅集,充满了仙风道骨的情调和隐逸之思。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场景设定 诗人用"颍川上"的流水宴席作为背景,锦缎幔帐搭在青山阴影下,营造出远离尘世的氛围。开篇提到黄帝(轩皇)寻访崆峒山求道的故事,暗示这场聚会不是普通饭局,而是带有仙道色彩的文人雅集。
2. 人物形象 诗中两位主角形成对比:一位是厌倦官场("厌雌伏")的隐士,一位是镇守要地("守雄镇")却保持高洁的官员。他们像古代仙侣般,在放马牧童的山路上相遇,共同追求超脱世俗的境界。
3. 意境营造 通过"风来朝气爽,雨过暮流深"等自然描写,展现山水变幻的美感。特别用"石梁没"、"山翠沉"的黄昏景象,暗示聚会接近尾声时淡淡的惆怅。
4. 情感内核 最后四句是诗眼:诗人表达无法参与军国大事的遗憾,但更向往归隐山林。唯有知音("君")能懂这份心思,于是通过弹琴来传递心声,体现了古代文人"高山流水"式的精神共鸣。
全诗妙在将一次普通聚会写得仙气飘飘:锦帐流水宴像是神仙聚会,牧马童子被想象成仙童,把现实场景与神话传说自然融合,展现了文人追求的超凡脱俗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