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清明日雨,用介民韵
疾风寒雨过清明。
迁客若为情。
哀时再写江南赋,怕文章、老更无成(杜诗:庾信文章老更成。)。
柳线牵愁曼舞,桐花破冻狂生。
欲携柑酒听黄莺。
烟雾锁空庭。
何当尽卷顽云去,咄嗟间、野净天晴。
遮莫燥红飞散,依然湿翠争荣。
迁客若为情。
哀时再写江南赋,怕文章、老更无成(杜诗:庾信文章老更成。)。
柳线牵愁曼舞,桐花破冻狂生。
欲携柑酒听黄莺。
烟雾锁空庭。
何当尽卷顽云去,咄嗟间、野净天晴。
遮莫燥红飞散,依然湿翠争荣。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清明时节的雨天景象,以及作者内心的愁绪和对晴天的期盼。
上片开头"疾风寒雨过清明"直接点明时间背景——清明时节风雨交加。"迁客若为情"暗示作者可能是漂泊在外的游子,面对风雨倍感凄凉。"哀时再写江南赋"借用庾信的典故,表达自己像古人一样在乱世中用文字抒发哀愁,但又担心年纪大了写不出好文章。后两句用"柳线牵愁""桐花破冻"的生动比喻,把风雨中摇摆的柳条比作牵动愁绪的丝线,把冒雨绽放的桐花比作冲破寒冷的生命,画面感很强。
下片写作者的愿望。他想带着果酒去听黄莺歌唱,但眼前只有被烟雾笼罩的空院子。"何当尽卷顽云去"表达了他渴望云开雾散的迫切心情,用"咄嗟间"(转眼间)形容天气变化的快速。最后两句是想象晴天后的景象:就算被雨打落的花瓣飘散了,被雨水洗过的绿叶依然会生机勃勃地生长。
全词通过对比雨天和晴天的不同景象,表达了作者在阴郁环境中的苦闷,以及对光明未来的期待。最打动人的是最后两句,用"湿翠争荣"的意象传递出生命顽强的力量,说明即使经历风雨,希望依然存在。这种在困境中保持希望的态度,正是这首词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