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在西湖及周边山野的春日游玩,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和悠闲的意趣。
首联"已作西湖烂漫游,北山兰若更深幽"直接点明主题:诗人已经在西湖玩得尽兴,现在转向更幽静的北山寺庙。用"烂漫"形容西湖之游,暗示春光绚烂、心情舒畅;"更深幽"则带出北山清幽的禅意氛围,形成热闹与宁静的对比。
中间两联用四个动态画面展现沿途景致: 1. "骅骝蹀变青林下":骏马在绿林中时隐时现("骅骝"指好马,"蹀变"形容马儿走动时身影忽隐忽现) 2. "舴艋夷犹古渡头":小船在古老渡口缓缓漂荡("舴艋"是小船,"夷犹"表现悠闲徘徊的状态) 3. "花满杨坡桃不语":杨树坡上开满鲜花,桃树却静默无言(拟人手法,突出桃花的含蓄) 4. "声喧阴壑水争投":山涧中流水哗哗,仿佛争相奔涌(用"争投"把水声写得活泼有竞争感)
尾联"可怜不拱林宗泛,只有新诗许载酬"略带遗憾:可惜不能像东汉高士郭林宗那样乘船漫游("拱"是拱手礼敬的意思),只能用新写的诗来酬和友人。这里既表达了对古人雅趣的向往,也展现了以诗会友的文人情趣。
全诗就像一组春日vlog镜头:从西湖切换到北山,有马儿、小船的特写,有满坡鲜花和山涧流水的空镜,最后定格在诗人提笔写诗的画面上。语言清新自然,把寻常游历写得充满生趣,特别适合喜欢山水旅游的现代读者品味。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