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空轩

绘出虚空手,谁能会此心。
开琴理中夜,明月为知音。
梵语落天半,松涛生院深。
披衣向何年,行处自沉吟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的名字叫《绘空轩》,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禅意的世界。

首句“绘出虚空手”,描绘了一幅在空中绘制的手势,仿佛是在空中挥笔作画,暗示着一种超脱世俗、直指心灵的手法。这里的“虚空手”也可理解为一种超然的行为,不拘泥于物质世界,而是追求内心世界的纯净与自由。

接着,“谁能会此心”,表达了这种超脱世俗的手法只有一部分人能够理解,它触及了人们内心的深处,如同心灵之间的对话,需要有共同的语言和理解力。

“开琴理中夜,明月为知音”,诗人在这里写到了夜晚弹琴,明亮的月光作为知音,陪伴着弹琴的人。这描述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夜晚场景,其中弹琴不仅是动作,更是一种心灵的表达,而月光则是理解这份表达的最佳听众,象征着心灵的共鸣和内心的平静。

“梵语落天半,松涛生院深”,这两句继续描绘了夜晚的宁静。梵语,即印度的宗教用语,这里可能象征着超脱世俗的声音,从天而降;而松涛则是夜晚深院里传来的松林之音,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超然和平静的氛围。

最后,“披衣向何年,行处自沉吟”,诗人披上衣服,向着未知的时间前行,自言自语,思考着。这里的“何年”不仅指时间的不确定性,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沉思和对生命的追问。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富有画面感的意象,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心灵纯净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感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