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云寺桧

宝坊金布地,嘉木此含荣。
吴帝留青盖,湘神驻翠旌。
月移香砌冷,风入夜琴清。
若比东阳树,婆娑意未平。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名为庆云寺的寺庙中一棵古老桧树的景象,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树木的庄严与生命力。

首联“宝坊金布地,嘉木此含荣”直接点题:这座寺庙金碧辉煌(宝坊),地面仿佛铺满金色,而其中一棵美好的树木(嘉木)正焕发着生机。这里用“金布地”夸张地表现寺庙的华丽,同时暗示桧树生长在神圣之地。

颔联“吴帝留青盖,湘神驻翠旌”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来烘托桧树的不凡。吴帝(可能指孙权)留下的青色车盖,湘水女神停驻的翠绿旗帜,都用来比喻桧树枝叶的茂盛和色彩的青翠。诗人将帝王、神灵与树木联系起来,赋予桧树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颈联“月移香砌冷,风入夜琴清”转入夜景描写:月光移动,让寺庙的台阶(香砌)显得清冷;夜风吹拂,仿佛弹奏着清幽的琴声。这里通过视觉(月)、触觉(冷)、听觉(琴声)的多重感受,营造出宁静而略带寂寥的意境,而桧树就静静伫立在这样的环境中。

尾联“若比东阳树,婆娑意未平”突然引入对比:东阳(可能指浙江东阳,以古树闻名)的树木虽然著名,但眼前这棵桧树摇曳(婆娑)的姿态更让人心绪难平。这里的“意未平”既可能是赞叹桧树之美,也可能隐含诗人对人生或历史的某种感慨。

全诗的精髓在于:
1. 用帝王神灵、金碧辉煌的环境衬托桧树的高贵;
2. 通过昼夜景象的转换展现树木在不同时刻的美;
3. 结尾的对比手法突出这棵桧树的独特魅力;
4. “青盖”“翠旌”“香砌”“夜琴”等意象组合,既典雅又充满画面感。

诗人表面上写树,实则可能借树喻人——或是寄托对高洁品格的向往,或是表达对历史沧桑的感怀。普通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一棵古树如何承载着时光的记忆,又如何在与自然、人文环境的互动中焕发永恒的生命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