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过黑山宿涧溪 其二

不识水深浅,连山落长堤。
堤水互出没,径涉忘东西。
游鱼触我足,溜急风凄凄。
中望渺涯涘,四索鲜据携。
行行偶出水,一线浮沙泥。
恐极失躯命,悲泪翻澌澌。
烟中忽人语,境幻虚百迷。
行近觉渔舍,伊轧巨网提。
叩言岸将及,霍然心坦夷。
经过得此险,世路无高低。
投村贾馀勇,已有晨鸡啼。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黑夜中冒险渡河的经历,充满了紧张感和戏剧性,最后以豁然开朗的心境收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1. 惊险的渡河过程
诗人一开始完全不知道水的深浅,只能沿着山边的长堤摸索前进。堤岸和水面交错出现,走着走着连方向都分不清了。水里游动的鱼碰到他的脚,急流和冷风更添恐怖。往四周看都是茫茫水面,找不到可以抓靠的东西,生动展现了孤立无援的处境。

2. 绝处逢生的转折
当诗人终于踩到一线沙泥时,先前极度的恐惧化作泪水奔涌。这时忽然听到人声,看到渔夫收网的场景,才得知岸边就在眼前。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折,让读者也跟着松了一口气。

3. 深刻的人生感悟
最后诗人领悟到:经历过这样的险境后,觉得世上再没有什么坎坷不能面对了。这个感悟把一次具体的冒险经历升华成普遍的人生哲理——困难过后会发现,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

4. 艺术表现手法
诗人用"游鱼触足"、"溜急风凄"等细节让读者身临其境;"悲泪翻澌澌"的夸张描写强化了恐惧感;而"霍然心坦夷"的突然转变则制造了强烈的戏剧效果。全诗就像一部微型惊险片,有悬念、有高潮、还有深刻结尾。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