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周佥宪老师入贺
宪府新临百粤间,遥瞻北斗望龙颜。
谈经自渡迷津筏,倡道能开造士关。
文学久收盐铁议,使臣应入鹭鸳班。
不将金鉴千秋上,那得仙槎八月还。
浩荡恩波涵北海,郁葱王气满西山。
朝回日映仙人掌,玉露传杯许次颁。
谈经自渡迷津筏,倡道能开造士关。
文学久收盐铁议,使臣应入鹭鸳班。
不将金鉴千秋上,那得仙槎八月还。
浩荡恩波涵北海,郁葱王气满西山。
朝回日映仙人掌,玉露传杯许次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官员送别老师周佥宪进京朝贺时写的赠别之作,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送别背景
诗中提到的"百粤"指两广地区,"宪府"是监察机构,说明周佥宪当时在广东担任监察官员,正要进京("望龙颜"指面见皇帝)参加庆典。作者用"仙槎八月还"的典故,把这次进京比作乘坐仙船上天,暗示这是难得的荣耀。
二、对老师的赞美
诗中用多个比喻称赞老师:
1. "迷津筏"说老师像渡人的船,帮学生解惑
2. "造士关"指老师培养人才如同打开成才之门
3. "盐铁议"用汉代名臣桑弘羊的典故,夸老师有经济才能
4. "鹭鸳班"说老师该入精英行列
三、美好祝愿
后六句全是祝福:
1. 用"金鉴"典故(唐玄宗以镜为鉴),祝老师像贤臣一样受重用
2. "北海恩波""西山王气"比喻皇恩浩荡
3. "仙人掌""玉露"想象老师在皇宫参加盛宴的场景
全诗特点:
- 虽是送别诗但充满喜庆,因为老师是去参加庆典
- 用大量典故但都贴切自然,比如用"仙槎"喻进京既典雅又符合官员身份
- 最后用皇宫盛宴的画面收尾,给人光明美好的想象
这种诗展现了明代官场文人既讲究礼仪规矩,又能通过典故含蓄表达情感的特点。虽然现在看有些用词陌生,但核心情感和我们现在送别敬重之人时的祝福心意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