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生动的比喻,探讨了禅宗的核心思想——佛性本就在日常生活中,不必刻意追寻。
前两句"古佛只在椎头,每日呼来唤去"是说:真正的佛性就像日常使用的棒槌一样平常,随时都在我们身边。这里的"椎头"就是捣衣棒,比喻最普通的日常用品。
三四句"非惟网令清岩,下下要分缁素"意思是:修行不在于追求外在的清规戒律(网令清岩),而是要明辨是非黑白(缁素)。"缁素"原指黑白两色,这里比喻事物的本质。
后两句用兴化禅师的故事作比:"兴化当年错用心"说兴化禅师曾经错误地向外求佛;"月明岂在珊瑚树"用美丽的珊瑚树比喻外在的繁华,说真正的智慧(明月)不在这些华丽的外物上。
全诗的核心思想是:佛性就在平凡生活中,修行要向内求而非向外寻。就像明月的光辉本就在天上,不需要通过珊瑚树来反射一样。诗人用捣衣棒、珊瑚树这些具体意象,把深刻的禅理说得通俗易懂,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远方,而在当下的生活中。
释智愚
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