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之郑氏子业医于陈求诗美之

神农尝百草,疲癃蔚以兴。
岐黄道砭法,贤哲代相承。
和出保周民,越人资内经。
仓公极炎汉,晋谧术天成。
隋杨业太素,祝由法交并。
至哉孙思邈,剖析验符徵。
纵横分寸间,俞经从井荣。
理诀本王氏,指落起沈冥。
六部悉百骸,四节委七情。
真筌世不乏,掇拾师唐冰。
顾彼女萝托,何伤蔓葛寻。
落蕣荣终夕,客鸟倦还林。
雄才智助德,泽世尚为霖。
危逊有明训,夷逸岂恒任。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了中医传承的故事,赞美了郑氏子(一位医生)的医术和医德。以下是逐段解析:

1. 开篇溯源
从神农尝百草治病救人说起,提到古代名医(岐伯、黄帝)开创针灸疗法,后代贤人不断传承医术。比如春秋时的医和治病、扁鹊学《内经》,汉代仓公精于诊断,晋代皇甫谧写成《针灸甲乙经》。

2. 中医发展
隋代杨上善研究《黄帝内经》,同时期还有"祝由"(古代心理疗法)。唐代孙思邈是集大成者,他精准掌握穴位分寸,结合经脉理论(如井穴、荣穴),用王氏(王叔和)的脉诊方法救人于危难。

3. 医术精髓
中医讲究整体观:通过诊脉(六部脉象)了解全身,观察四季变化和情绪(七情)对健康的影响。这些智慧并非凭空而来,是像唐代王冰整理《素问》一样代代积累的。

4. 赞美医者
用比喻说医生像女萝(攀援植物)依托大树成长,但最终自成体系;像短暂绽放的木槿花,虽短暂却绚烂;像倦鸟归林,暗指郑氏子不忘根本。他的医术和仁心如同甘霖造福世人。

5. 结尾升华
最后提醒:真正的智者懂得进退(危逊指谦逊避祸),但郑氏子选择承担济世责任,而非像隐士(夷逸)逃避。这是对医者担当的最高肯定。

核心魅力
- 用"中医名人故事"串联历史,生动不枯燥
- 比喻贴切(如甘霖、倦鸟)让抽象医德变得可感
- 强调中医"传承+仁心"的双重价值,至今仍有启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