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节近有怀里中景物并望家累入都 其八

枕波楼阁止三椽,箫鼓盈盈咽一川。
已是苧衣凉沁骨,更扶残酒上灯船。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夏夜江边的闲适场景,读来像一幅带着水汽的朦胧画卷。

前两句"枕波楼阁止三椽,箫鼓盈盈咽一川"勾勒环境:临水的小楼只有三间房那么宽,江面上飘来断断续续的箫鼓声。"枕波"二字用得妙,把楼阁比作枕着波浪睡觉的人,整个画面顿时活了起来。

后两句"已是苧衣凉沁骨,更扶残酒上灯船"转入人物活动:穿着苎麻夏衣还觉得凉意透骨,却仍带着没喝完的酒登上灯火点点的游船。"残酒"这个细节特别生动,既说明已经喝了一阵,又暗示还要继续喝,把夏夜乘凉的闲情逸致写得跃然纸上。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慵懒又惬意的氛围。明明凉得打颤还要去游船,这种"明知故犯"的任性,恰恰展现了古人消夏的雅趣。诗人用"咽"形容乐声、"沁"形容凉意,这些精妙的动词让整首诗像含着薄荷糖,读着就感到丝丝凉意。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