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开岩

不到天开岩,不见此山奇僻趣。
辟如读书不读石鼓与丘坟,不知古人幻变突兀处。
石下常生有蒂云,石旁粘著无根树。
骨格遒劲毛爪寒,山鬼吞声巨灵怖。
灵隐寺前万窍风,石公山上一方雾。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大白话讲,就是作者在夸天开岩的风景实在太特别了,就像读书不读最古老的《石鼓文》《三坟五典》,就体会不到古人写文章的奇绝风格。

前两句直接说:不来天开岩,就不知道这座山有多怪多有趣。接着用读书打比方,说就像不读最古老的典籍,就不知道古人写作能有多天马行空。这个比喻特别接地气,把看山和读书联系起来,让人一下子明白天开岩的独特。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怪石:石头下面飘着像有根的云,石头缝里长着像没根的树。这些石头形状像动物的骨架和爪子,冷飕飕的,连山鬼看了都不敢出声,神仙看了都害怕。这里用"有蒂云""无根树"这种矛盾的说法,还有"山鬼巨灵"的想象,把石头写活了,特别有画面感。

最后两句突然转到其他景点:灵隐寺前刮着呼呼的风,石公山上飘着一片雾。这两句看似跑题,其实是说天开岩比这些著名景点更震撼,就像文章开头说的"不见此山奇僻趣",用对比来突出天开岩的与众不同。

整首诗就像在朋友圈晒旅游照片还配了段酷炫文案:先放狠话说这地方绝了,再用夸张的比喻和描写让你脑补画面,最后拉其他网红景点来对比,让你觉得不来打卡就亏大了。古人写诗也能这么有网感,挺有意思的。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