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日同潘王游曾城和潘韵

羌庐聚处秋将半,山色湖光翠映璃。
河汉乘槎端可到,蓬壶跨海屹难移。
织织天外知商舶,猎猎沙头见酒旗。
欲豁尘襟须得月,题诗仍记共来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和朋友在初秋时节同游曾城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之美和人生感悟。

前两句写景:八月中旬的庐山(羌庐)秋意渐浓,山色与湖光交相辉映,像翡翠映着琉璃般清澈透亮。这里用"翠映璃"的比喻,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山水相映的明净之美。

中间四句展开想象:诗人说乘着木筏就能到达银河(借用古代传说),但蓬莱仙岛却难以到达,暗喻人生中有些理想容易实现,有些则遥不可及。接着写实景:远处商船若隐若现,酒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一动一静间展现市井生活的烟火气。

最后两句抒情:诗人想借月光洗涤尘世烦忧,并特意写诗纪念这次同游。这里"尘襟"比喻世俗的烦恼,"得月"既指欣赏月色,也暗含寻求心灵解脱之意。

全诗巧妙融合现实景物与浪漫想象,既有"山色湖光"的具体描写,又有"河汉乘槎"的瑰丽联想。最后落脚到友情与超脱的主题,让普通的秋日同游有了诗意升华。语言清新自然,比喻生动,能让读者感受到古人寄情山水、珍视友情的真挚情感。

陈宓

(1171—1230)宋兴化军莆田人,字师复,号复斋。陈定弟。少从朱熹学。历泉州南安盐税,知安溪县。宁宗嘉定七年,入监进奏院,上书言时弊,慷慨尽言。迁军器监簿,又上言指陈三弊。出知南康军,改南剑州,救灾济民,多有惠政。后以直秘阁主管崇禧观。有《论语注义问答》、《春秋三传抄》、《读通鉴纲目》、《唐史赘疣》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