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立夏这天去拜访同年(科举同届的好友)李若华,在无锡学署(教育机构)相聚的场景。全诗充满温情,既有对友人处境的感慨,也有对彼此情谊的珍视。
首联"剧县疆初割,青毡座尚温"说的是无锡县刚被分拆出新县(金匮县),学生也被分走大半,但学署里教书育人的氛围还在。"青毡"代指学官的座位,用"尚温"二字让冷清的学署有了人情味。
颔联用细节展现两家共同的伤痛:李若华和兄长都失去了儿子,两家只剩一个孙子相依为命。"弦歌二三子"与"诗礼一孤孙"形成对比,既写学生减少的现状,又暗含文化传承的寄托。
颈联直接抒发感情:我们这样的同窗情谊自古难得,因为多年老友的缘分更加深厚。"旧雨"是古诗中常用的老友代称,"敦"字形容情谊醇厚。
尾联最温馨:正好赶上立夏尝鲜的聚会(樱笋会是立夏吃樱桃竹笋的习俗),我们促膝长谈直到黄昏。"款语"二字生动描绘出老友间推心置腹的交谈状态。
全诗亮点在于:通过"分县""丧子"等现实困境的铺垫,反而凸显出逆境中友情的珍贵。最后樱笋会的闲适与黄昏长谈的温馨,让整首诗在淡淡哀愁中透出温暖的生命力。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