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之皖城

舲舷轻一叶,横渡正惊风。
去岸辞罗刹,同帆揖皖公。
九江淮垒接,一柱海门通。
尚想周公瑾,当年作镇雄。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小船横渡长江前往皖城(今安徽安庆)的所见所感,充满豪情与怀古之意。

前两句"舲舷轻一叶,横渡正惊风"用生动的比喻,把渡船比作一片轻盈的树叶,在狂风中惊险横渡,既写出江面风急浪高的场景,又暗含诗人面对险境的从容。

中间四句通过地理意象展现壮阔视野:离开对岸的罗刹矶(镇江险滩),向皖公山(安庆名山)致意;九江(长江)与淮河军事要塞相连,天柱山("一柱")与海口相通。这些地名串联起长江中下游的雄浑气象。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由眼前景联想到三国名将周瑜(字公瑾)曾在此镇守的英姿。一个"尚想"巧妙将历史与现实勾连,让渡江的豪迈与追慕英雄的情怀自然融合。

全诗最妙处在于:看似写渡江行程,实则通过地理坐标的铺陈和历史人物的点染,在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上拓展了诗意,让一次普通渡江有了穿越古今的厚重感。诗人以小见大,用轻舟片叶的意象承载起对历史长河的遥想,展现出开阔的胸襟。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