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石屋山约成 其五

架上常封三万卷,枕边惟傍五千文。人来问学无言对,兴到吟诗有鸟闻。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居读书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语言平实却充满意趣。

前两句"架上常封三万卷,枕边惟傍五千文"用对比手法展现主人公的书斋生活:书架上堆满典籍(三万卷形容藏书极多),但每晚枕边只放着一本《道德经》(五千文指老子五千字的《道德经》)。这种反差暗示他虽博览群书,但最珍视道家思想。

后两句"人来问学无言对,兴到吟诗有鸟闻"更生动:有人来请教学问时,他沉默不语;诗兴大发时,却对着山鸟吟诵。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实际展现了隐士的特质——不刻意说教,只随性而为。把诗歌吟给鸟儿听,既表现了他的孤高,也透着几分天真趣味。

全诗通过书卷、枕头、访客、飞鸟几个日常片段,勾勒出一个沉浸在自己精神世界里的读书人形象。他不为世俗学问所累,活得自在洒脱,与自然为伴。最妙的是结尾的"有鸟闻",让整首诗顿时活泼起来,仿佛能看到山间飞鸟驻足枝头,静静聆听诗人吟诵的画面。

罗洪先

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汉族,江西吉安府吉水黄橙溪(今吉水县谷村)人,明代学者,杰出的地理制图学家。一生奋发于地理学等科学的研究,“考图观史“,发现当时地图多疏密失准、远近错误,于是亲自外出调查收集资料,准备重新编一内容丰富、地理位置准确的地图,以计里画方之法,创立地图符号图例,绘成《广舆图》。创编成地图集形式,不仅继承了朱思本制图法,还加以发展,使地图更为科学实用。罗洪先堪称与墨卡托同时代的东方最伟大的地图学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