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名为"福业寺接梁殿"的古老佛寺建筑的壮丽景象。全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这座建筑的非凡工艺和神圣氛围。
开头两句说这座高耸入云的建筑结构精妙,是用连理枝般的杏木装饰而成。这里用"连枝"暗示建筑结构的精巧和谐。
中间四句用一系列瑰丽的比喻:佛寺像漂浮在空中的花宫,被双龙环抱;殿顶的藻井装饰像悬挂着一轮明月。接着描写佛寺中的诵经声时断时续,就像长虹舞动后留下的参差光影。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既庄严又灵动的宗教氛围。
最后两句赞叹这座建筑的精妙工艺,说这一定是得到了天神的帮助,连古代最著名的工匠鲁班和工倕(般尔)都不需要再费心思来比试技艺了。这既是对建筑工艺的极高赞美,也暗示了佛寺的神圣性。
全诗通过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将具体的建筑细节与缥缈的宗教意境完美融合,让读者既能感受到建筑的宏伟壮观,又能体会到佛寺特有的神圣氛围。诗人用"双龙"、"片月"、"长虹"等意象,把静态的建筑写得充满动感,展现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