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永济寺

重溯游踪卅载更,恰来初地认题名。
暗泉时向岩前滴,老树都从石罅生。
僧俗那能离世障,花残犹自媚春晴。
忘情我羡娑罗子,红豆空劳泪结成。

现代解析

这首诗《游永济寺》通过重游故地的所见所感,表达了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超脱世俗的向往。

首联“重溯游踪卅载更,恰来初地认题名”写诗人时隔三十年重游永济寺,寻找当年题写的名字。一个“更”字点明时间跨度,“认”字透出物是人非的恍惚感,让读者立刻感受到岁月变迁的冲击。

颔联“暗泉时向岩前滴,老树都从石罅生”用白描手法刻画寺中景物:幽暗处的泉水滴落,老树从岩石缝隙中顽强生长。这两句看似写景,实则暗喻生命在艰难环境中的坚韧,滴滴泉水像时间的脚步声,石缝生树象征修行者的顽强。

颈联“僧俗那能离世障,花残犹自媚春晴”转入议论:僧人尚不能完全超脱世俗,就像残花仍在春光中挣扎绽放。这里用“花残媚春”的意象,巧妙揭示人类难以摆脱世俗牵绊的普遍困境。

尾联“忘情我羡娑罗子,红豆空劳泪结成”是全诗情感的升华:诗人羡慕佛教圣树娑罗子的超然,而自己却像相思红豆般为情所困。将“忘情的树”与“多情的人”对比,突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红豆滴泪的想象尤为动人。

全诗以“重游-观景-感怀”为线索,用泉水、老树、残花、红豆等意象层层递进,最终落在对超脱境界的向往与难以企及的惆怅上。语言平实但意蕴深厚,就像带着读者一起漫步古寺,在斑驳的题字前、滴答的泉水边,共同体会那份穿越时光的禅意与感伤。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