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祠先农道中

更阑烛花低,呼童起视夜。
问夜如何其,露落月未谢。
皇帝共神明,朝燕或为罢。
多仪礼有敬,少怠刑无赦。
今兹先农飨,上意在耕稼。
驾言投明起,不敢私安暇。
马蹄踏冰雪,雾露湿鞍马。
寒林月中影,十里开图画。
灯火望坛场,冠裳出次舍。
锵洋响金石,馨香纷彝斝。
百年礼乐中,万事无杂霸。
昏冥久尘土,今日闻韶夏。
心知至诚通,自可膏泽下。
清风吹菽麦,绿阴密桑柘。
人家实仓廪,得以时婚嫁。
四夷共安富,兵偃祭类祃。
山川百神宁,天子乐无假。
敢后秋冬报,还见击鼓御。
顾予真缺然,何以补漏罅。
尚堪逐农樵,击壤歌圣化。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凌晨前往祭祀先农的情景,展现了古代祭祀的庄严和对农业生产重视的情景。诗中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和情感表达,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祭祀图景,表达了对古代礼仪的赞美以及对农业丰收的期盼。

诗歌背景


诗中的“先农”是指古代祭祀农业神祇的仪式。在古代,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因此对农神的祭祀非常重视。这段诗描述的是一场庄重的祭祀活动,目的就是为了祈求来年的丰收。

诗歌解析

1. 起夜迎神
- “更阑烛花低,呼童起视夜”。夜晚深沉,烛光低垂,诗人在深夜被童子叫醒,准备去祭祀先农。
- 这里展现了诗人对祭祀的重视和虔诚,即使在深夜也不忘职责。

2. 询问夜色
- “问夜如何其,露落月未谢”。诗人询问夜晚如何,依然有露水,月亮还未完全落下。
- 这里描述了祭祀进行时的自然环境,露水和尚未完全落下的月亮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清冷的氛围。

3. 祭祀仪式
- “皇帝共神明,朝燕或为罢”。皇帝和神明共祭,一些民间活动因此暂停。
- “多仪礼有敬,少怠刑无赦”。礼仪的繁多和庄重,表示对神灵的尊敬,如果怠慢则会受到惩罚。
- “今兹先农飨,上意在耕稼”。现在举行了先农祭祀,皇帝的心意在于祈求农业生产丰收。

4. 出行过程
- “驾言投明起,不敢私安暇”。诗人驾车出行,为了不耽误祭祀,不敢休息。
- “马蹄踏冰雪,雾露湿鞍马”。路上冰雪覆盖,寒风凛冽,雾气让鞍马都湿了。
- 这里反映了诗人为了履行职责不怕艰难的精神。

5. 到达坛场
- “寒林月中影,十里开图画”。林间月影朦胧,仿佛展开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 “灯火望坛场,冠裳出次舍”。诗人带着灯光前行,看见祭坛上灯火通明,官员们从住处出来迎接。
- “锵洋响金石,馨香纷彝斝”。祭祀时金石齐鸣,香气四溢,彝斝(古代祭器)盛满了酒。
- 这里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祭祀的庄严和隆重。

6. 整体评价
- “百年礼乐中,万事无杂霸”。诗人认为历代都有这套礼仪制度,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 “昏冥久尘土,今日闻韶夏”。长期的黑暗终于过去,今天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希望。
- “心知至诚通,自可膏泽下”。诗人相信真诚的祈祷可以感动神灵,带来丰收。
- “清风吹菽麦,绿阴密桑柘”。清风吹拂着庄稼,桑树和柘树也郁郁葱葱。
- “人家实仓廪,得以时婚嫁”。人们有了粮食,可以按时举办婚嫁等家庭活动。
- “四夷共安富,兵偃祭类祃”。四方诸侯和睦共处,百姓富足,不再需要战争,可以专注于祭祀。
- “山川百神宁,天子乐无假”。山川平安无事,天子也很高兴。
- “敢后秋冬报,还见击鼓御”。诗人表示自己会做好准备参与秋冬的祭祀活动。
- “顾予真缺然,何以补漏罅”。诗人自谦自己还有许多不足,需要改进。
- “尚堪逐农樵,击壤歌圣化”。诗人希望还能跟随农人樵夫,用“击壤歌”来歌颂圣化的时代。

总结


这首诗通过描述祭祀先农的场景,展现了古代对农业的重视和对丰收的期盼。诗中既有对仪式的描绘,也有对美好未来的展望,表达了对礼仪和农耕文化的赞美之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