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僧舍呈赠李仲宣文学

竹深淮寺雪萧骚,一壁寒灯伴寂寥。
瘦尽骨毛终褭褭,蚀来锋刃转豪曹。
宦情冷落诗中见,谈态轩昂酒后高。
莫为无辜惜才术,圣明求治正焦劳。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冷孤寂的僧舍场景,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却仍心系天下的复杂情感。

前四句用"竹深""雪萧骚""寒灯"等冷色调意象,营造出僧人清苦的生活环境。其中"瘦尽骨毛"形容人消瘦却精神矍铄,"蚀来锋刃"比喻宝剑虽被腐蚀仍难掩锋芒,这两个比喻暗指诗人虽处境艰难,但才华与气节犹在。

后四句转向抒情。"宦情冷落"直白道出仕途失意,但"诗中见"表明他把抱负寄托在诗文里。酒后谈吐豪迈的描写,展现了他不甘沉沦的傲骨。最后两句是自我宽慰:不要为怀才不遇叹息,因为朝廷正在焦心求治,暗含等待机遇的期待。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在困境中依然保持风骨的精神。诗人像风雪中的青竹,环境越冷寂,越显出挺拔的姿态。他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治乱联系在一起,使失意中透出积极向上的力量,这种矛盾中的坚守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林逋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