翎菊(袁宏道评曰:亦不恶)

研底毫端秋气清,攒花蔟蕊笔通灵。
看来不似篱边色,拔取何天白鹤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菊花图,但角度很特别——它不是在写自然生长的菊花,而是写画家笔下的菊花。诗人用轻松有趣的比喻,把艺术创作的神奇表现得活灵活现。

前两句说画家在砚台边调墨(研底毫端),秋日的清爽气息就自然流露了。画笔仿佛有灵性(笔通灵),能变魔术般把花朵聚集得栩栩如生(攒花蔟蕊)。这里把绘画过程写得像变戏法一样神奇。

后两句更有意思:画出来的菊花和篱笆边真实的菊花不一样,诗人突发奇想——画家该不会是从天上白鹤身上拔了羽毛当画笔吧?这个脑洞大开的比喻(白鹤翎既指画笔又暗喻菊花花瓣)既夸了画技高超,又给菊花增添了仙气。

全诗妙在把静态的画写活了,用"通灵""拔鹤翎"这种调皮想象,让平常的菊花画突然有了童话色彩。袁宏道说"亦不恶"(还不错),其实是含蓄的夸奖——这种不刻意追求深刻,反而充满生活趣味的写法,正是他们"性灵派"推崇的。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