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邵雍写给朋友司马光(字君实)的一首答谢诗,用轻松幽默的笔调表达了对友人诗作的欣赏和感激。全诗可以这样理解:
前四句夸朋友才华横溢
开篇用"曹王八斗才"的典故(曹植才高,古人说"才高八斗"),夸司马光像曹植一样有才华,说今天朋友特意为自己写诗催稿。后两句形容朋友的诗像精美的锦绣,字句如芝兰般高雅芬芳,用具体的比喻让读者感受到诗作之美。
后四句写读诗消暑的妙用
接着笔锋一转,说自己正被病痛烦扰(烦痾),又被酷热折磨(溽暑),身体像被火烧,楼台像被烤化。这时候读朋友的诗,就像清风吹来一样舒畅——把抽象的诗意比作具象的清风,既写出诗作的感染力,又暗含对友人关怀的感谢。
全诗亮点
1. 用夸张的比喻(锦绣、芝兰、火烧楼台)让抽象的情感变得生动可感
2. 将写诗、读诗这种文人雅事与生活琐事(病痛、酷暑)结合,显得亲切有趣
3. 最后"清风自来"的想象,把诗歌的力量转化为自然体验,余韵悠长
本质上是通过调侃自己的窘迫处境,来反衬朋友诗作的高妙,这种幽默中见真挚的写法,让答谢诗显得别致而不落俗套。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