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虞山三峰游剑门作
昨自西浮玉,归来乌目巅。
重探剑门迹,今雨旧雨连。
盘谈奇石下,长啸豁崖前。
拟蹑石罅上,茧丛绝攀援。
纡径造峰顶,藓滑女萝搴。
划空一拳石,跃临殊未便。
倒悬状如伞,削就疑神仙。
我独雄跨坐,同游皆骇然。
湖光衔夕照,村树含湖烟。
相传周尚文,隐此为渔佃。
俯观极万象,眼底括三千。
忽听晚钟送,心澄若湛渊。
暮色起林壑,白云相与还。
陡闻众谷响,顿识临济禅。
重探剑门迹,今雨旧雨连。
盘谈奇石下,长啸豁崖前。
拟蹑石罅上,茧丛绝攀援。
纡径造峰顶,藓滑女萝搴。
划空一拳石,跃临殊未便。
倒悬状如伞,削就疑神仙。
我独雄跨坐,同游皆骇然。
湖光衔夕照,村树含湖烟。
相传周尚文,隐此为渔佃。
俯观极万象,眼底括三千。
忽听晚钟送,心澄若湛渊。
暮色起林壑,白云相与还。
陡闻众谷响,顿识临济禅。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重游虞山剑门的经历,充满豪情与禅意。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到"同游皆骇然")是登山历险记。作者像老朋友重逢一样回到乌目山巅,带着新旧伙伴重游剑门。他们在奇石下聊天,在悬崖前放声长啸,展现了文人雅士的潇洒。攀爬过程惊险刺激——石缝狭窄像蚕茧般难以穿越,长满青苔的小路湿滑难行,需要抓着藤蔓前进。最精彩的是描写那块悬空怪石:像倒挂的雨伞,又像神仙雕琢的艺术品,作者大胆跨坐其上的场景,吓得同伴目瞪口呆。
第二部分("湖光衔夕照"到"眼底括三千")是登顶后的视觉盛宴。夕阳把湖水染成金色,炊烟在湖畔树梢缭绕,宛如一幅水墨画。这里还暗藏历史典故——传说周代隐士尚文曾在此隐居打渔务农。站在山顶俯瞰,仿佛能把大千世界都收入眼底,这种开阔感让心境也变得澄明。
第三部分(最后六句)是下山的禅意时刻。晚钟声突然响起,让作者内心如静止的深潭般宁静。暮色中白云归山,山谷回声阵阵,这些自然声响让他顿悟临济宗"当头棒喝"的禅理——不需要繁琐理论,瞬间的感悟就能参透真理。
全诗妙在把爬山这件普通事写得惊心动魄,又在山水间融入历史感和哲学思考。最打动人的是那种"会当凌绝顶"的豪迈与"万物静观皆自得"的禅意完美结合,让读者既能感受攀登的刺激,又能体会超脱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