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田黄雀行
临台置酒,脱我宝刀。
孤隼下睨,白云天高。
天高野平,故人千里。
华灯夕堂,芳宴未已。
春棠媚鄂,回风引之。
峨削翠,绕以清漪。
狐兔悲泣,冠飘盖零。
公子东去,剑气夜青。
野田有雀,其鸣啁嘈。
苞凤振采,琅玕九霄。
禾黍其槁,天降民饥。
空城多杞棘,日莫将安依?
天苏民饥,沛尔以甘雨。
顾彼野田,黄雀啁嘈自相语。
鹰食之,毛骨吐我。
珠网罗之,雕笼或护我。
孤隼下睨,白云天高。
天高野平,故人千里。
华灯夕堂,芳宴未已。
春棠媚鄂,回风引之。
峨削翠,绕以清漪。
狐兔悲泣,冠飘盖零。
公子东去,剑气夜青。
野田有雀,其鸣啁嘈。
苞凤振采,琅玕九霄。
禾黍其槁,天降民饥。
空城多杞棘,日莫将安依?
天苏民饥,沛尔以甘雨。
顾彼野田,黄雀啁嘈自相语。
鹰食之,毛骨吐我。
珠网罗之,雕笼或护我。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对比和隐喻的世界,既有豪情壮志,又有悲凉无奈,通过生动的画面传递出复杂的情感。
第一部分:豪迈与孤独的交织
开篇场景像电影镜头:主人公在高台饮酒,解下宝刀,显得豪迈不羁。但抬头看见孤鹰盘旋、白云高远,又透露出孤独感。"故人千里"直接点出思念——华灯盛宴热闹,却更反衬出与友人相隔的寂寞。
自然与人事的隐喻
用"春棠媚鄂"(海棠娇艳)和"回风引之"(风吹花动)描绘美好,但紧接着"狐兔悲泣,冠飘盖零"突然转向衰败——像狐兔哀鸣、官帽落地,暗示繁华易逝。公子(可能指志士)离去时"剑气夜青",留下侠义余韵。
黄雀的象征:弱小者的命运
田野里的黄雀叽喳吵闹,看似自由,实则危机四伏:凤凰(强者)在九天翱翔,而百姓却因旱灾饱受饥荒("禾黍其槁")。空城长满荆棘,百姓无处可去。这里黄雀既是百姓的化身,也暗喻无力掌握命运的小人物。
矛盾的结局:希望与残酷并存
最后老天降下甘霖缓解饥荒,黄雀们似乎暂时得救。但笔锋一转——它们仍可能被鹰撕碎、被蛛网捕获,即便被人关进雕笼"保护",也不过是另一种囚禁。这种结局暗示:弱者即使侥幸逃生,也难逃被支配的命运。
核心魅力
诗人用黄雀、鹰、凤凰等动物构建了一个微缩社会,既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天降民饥"),也有对强权的隐晦批判("鹰食之")。而"雕笼或护我"的讽刺尤其深刻:所谓的保护,何尝不是剥夺自由?全诗在豪放与哀婉间切换,像一首关于生存的复杂咏叹调。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