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梵才的僧人决定离开繁华世界,回到天台山隐居的故事。诗人用简单生动的画面,表达了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警惕。
前四句像一组电影镜头:僧人突然想起云雾缭绕的天台山("千峰秀海濆"),思归的心像飞瀑一样急切,他的身影将要消失在白云深处。这里用"挂飞瀑"这个巧妙的比喻,把抽象的思乡之情变得可视可感。
后四句揭示了深层思考:诗人认为浑浊的尘世最好远离("深遯"就是深深躲开),连诗名太响都觉得是负担。最后两句特别耐人寻味——虽然向往修行圣地,但站在石桥边还是感叹:这条路走下去,就真的和凡俗世界分道扬镳了。这种犹豫反而让诗歌更真实,说明出世入世的选择从来都不容易。
全诗妙在把隐居这个严肃决定,用飞瀑、浮云等自然意象轻松道来,最后那个"嗟"(叹气)字尤其传神,让人看到修行者也是会犹豫的普通人。这种对隐居既向往又忐忑的矛盾心理,现代人追求理想生活时也常会遇到,所以特别容易引起共鸣。
杨侃
杨侃(488-531年),字士业,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南北朝时北魏大臣,侍中杨播之子。颇爱琴书,尤好计画,袭爵华阴伯。机敏有才干,扬州刺史长孙稚请为录事参军。从平萧宝夤叛乱有功,除冠军将军、东雍州刺史,转岐州刺史。历任度支尚书、给事黄门侍郎,官至卫将军、金紫光禄大夫、侍中,封济北郡公,助力孝庄帝斩杀尔朱荣。普泰元年,为尔朱天光害于长安,时年四十四。太昌年间,赠使持节、都督秦夏二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秦州刺史,归葬华阴祖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