鬻孙谣
白头老翁发垂领,牵孙与客摩孙顶。
翁年八十死无恤,怜汝孩童困饥馑。
去年虽旱犹禾熟,今年飞霜先杀菽。
去年饥馑犹哺糜,今年饥馑无馀粟。
客谢老翁将孙去,泪下如丝不能语。
零丁老病惟一身,独卧茅檐夜深雨。
梦回犹自误呼孙,县吏催租正打门。
翁年八十死无恤,怜汝孩童困饥馑。
去年虽旱犹禾熟,今年飞霜先杀菽。
去年饥馑犹哺糜,今年饥馑无馀粟。
客谢老翁将孙去,泪下如丝不能语。
零丁老病惟一身,独卧茅檐夜深雨。
梦回犹自误呼孙,县吏催租正打门。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卖孙场景,通过老翁的遭遇展现了古代农民在灾荒和苛政下的绝望。
开头用"白头老翁发垂领"这个形象,立即让我们看到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他牵着孙子,抚摸孙子的头顶,这个细节特别打动人——老人已经80岁了,自己死了都无所谓,却心疼孙子要挨饿。这里用"摩孙顶"这个动作,比直接说"疼爱孙子"更有画面感。
中间部分用对比手法写灾情一年比一年严重:去年干旱但还有收成,今年霜冻提前毁了豆子;去年还能喝稀粥,今年连一粒米都不剩。这种层层递进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灾情的残酷。
最揪心的是卖孙的场景。老人把孙子交给买主时,"泪下如丝"这个比喻太形象了,眼泪像丝线一样不断,想说话却哽咽得说不出来。更悲惨的是,老人送走孙子后,孤零零地躺在漏雨的茅屋里,半夜做梦还习惯性地叫孙子,结果是被催租的衙役敲门声惊醒。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用最朴实的语言讲最痛心的故事。没有直接批判官府,但通过老人"梦回呼孙"却被催租声打断的细节,自然流露出对苛政的控诉。全诗就像一部微型纪录片,每个镜头都直击人心,让我们看到古代底层人民在灾荒和赋税双重压迫下的生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