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刘过在丁亥年冬天写下的感怀之作,寄给友人赵章泉。全诗表达了诗人面对国家衰败却无能为力的苦闷,以及试图在山水和历史中寻找慰藉的复杂心情。
首联"报国知无术,书空竟若何"直抒胸臆:明明知道报效国家的方法,却无法实现,只能徒劳地在空中比划写字。这种"知道怎么做却做不到"的无力感,就像现代人面对某些社会问题时的那种憋屈。
接着诗人把目光转向自然景物。"淮山云惨淡,钟阜石嵯峨"描绘了冬日阴云笼罩的淮河山脉和高耸嶙峋的钟山石头。这里用惨淡的云和坚硬的石头,暗示了时局的艰难和自己内心的沉重。
然后诗人转向历史思考。"高孝遗规在,梁陈往鉴多"提到南宋高宗、孝宗留下的治国方略,以及南朝梁陈灭亡的历史教训。这就像现代人回顾历史经验,试图从中找到解决当下问题的办法。
最后两句最耐人寻味。"癙忧徒尔耳,远浦听渔歌"是说:这些忧愁就像生了病一样折磨人,但最终也只能像这样罢了,不如远远地听听江上的渔歌。诗人从沉重的忧国情绪中跳脱出来,选择用平淡的渔歌来排解愁绪,这种从"放不下"到"不得不放下"的心态转变,特别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真实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两难:既无法对国家命运视而不见,又深感个人力量的渺小。这种矛盾心理通过由内而外(从自我到山水再到历史)、又回归自我的方式层层展开,最后用渔歌作结,给人"说尽无限事,都在不言中"的艺术感受。
刘宰
刘宰(1167—1240)字平国,号漫塘病叟,镇江金坛(今属江苏)人 。绍熙元年(1190)举进士。历任州县,有能声。寻告归。理宗立,以为籍田令。迁太常丞,知宁国府,皆辞不就。端平间,时相收召誉望略尽,不能举者仅宰与崔与之二人。隐居三十年,于书无所不读。既卒,朝廷嘉其节,谥文清。宰为文淳古质直,著有《漫塘文集》三十六卷,《四库总目》又作有语录,并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