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卧痾京邸与王郑二司徒论书时二君相继自吴中至

宿昔好奇书,家世本岭峤。
山中禹篆稀,海上羲文杳。
习静入山中,冥心坐幽讨。
风起珠林鸣,翡翠翔其表。
晴云泛溟渤,蛟龙浴仪曜。
感此悟真诠,因之契夙好。
一自出山来,公车待明诏。
朝游齐鲁郊,暮宿燕门徼。
前年西入关,京洛恣临眺。
秦迹访西华,汉图陟嵩少。
迤逦出商墟,谒我先人庙。
墓门有石碣,云是宣尼造。
文古苔藓深,读之泪盈抱。
心画良在兹,幽怀耿惟肖。
无奈白日驰,悒悒红尘绕。
有时忽乘兴,对客漫挥扫。
祇为舒沉郁,聊用资言笑。
岂知海内英,神交乃不约。
孔丛起西垂,邂逅咸阳道。
索我双素书,为我发清啸。
相思别后看,传家讵为宝。
舞剑两悠悠,飞盖何寥渺。
昨予自东还,二君并南召。
谷口意已真,会稽谅同调。
今兹明光归,相见各倾倒。
自言徵仲交,况慕祝京兆。
俗方右江河,君乃薄沈赵。
坐客尽惊嗟,病夫亦狂叫。
生绡蔼雾披,墨精纷日耀。
为君振脩翰,含情转悽悄。
因思造化工,为穷金石奥。
下及晋魏初,上乃彻轩昊。
史籀已雕凿,宁复论斯邈。
芝玉溯颓波,元常启末照。
嗟哉王右军,未免偏傍诮。
男儿自我作,何必师窈窕。
千古馀鸟迹,道合自然妙。
安得还此风,与子游浑灏。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书法爱好者(作者)在病中与两位同样热爱书法的朋友(王、郑二司徒)交流时写下的。全诗通过回忆自己学书法的经历、对古代书法艺术的追寻,以及和朋友们的志趣相投,表达了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对自然本真之美的追求。

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回忆学书经历(开头到“因之契夙好”) 作者从小喜欢书法(“宿昔好奇书”),家乡在岭南山区(“家世本岭峤”),那里古代书法遗迹很少(“山中禹篆稀,海上羲文杳”)。他喜欢安静地研究书法(“习静入山中,冥心坐幽讨”),从自然景物中领悟书法的真谛(比如风吹树林、翡翠飞翔、云海蛟龙等景象让他有所感悟)。

2. 游历寻访古迹(“一自出山来”到“幽怀耿惟肖”) 作者离开家乡后,四处游历,到过齐鲁、燕门、关中、洛阳等地,探访古代书法遗迹(比如西岳华山、嵩山等)。最让他感动的是在商墟(商朝故地)看到祖先的庙宇和孔子题写的石碑(“墓门有石碣,云是宣尼造”),虽然字迹古老模糊,但他读后泪流满面,感受到书法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3. 与朋友交流书法(“无奈白日驰”到“病夫亦狂叫”) 作者平时在红尘中忙碌,偶尔兴致来了会挥毫泼墨(“对客漫挥扫”),只是为了抒发情绪,没想到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王、郑二司徒)。他们偶然在咸阳相遇,互相欣赏对方的书法(“索我双素书,为我发清啸”)。后来两位朋友被召到南方,如今在京城重逢,大家畅谈书法,推崇文徵明、祝枝山等书法家,而对当时流行的沈度、赵孟頫风格不太感冒(“俗方右江河,君乃薄沈赵”),让在座的人都感到惊讶。

4. 对书法艺术的思考(“生绡蔼雾披”到最后) 作者看到朋友展示的书法作品(“生绡蔼雾披,墨精纷日耀”),感到震撼,进而思考书法的本质。他认为书法应该追求自然天成(“道合自然妙”),不必拘泥于古人的规矩(“男儿自我作,何必师窈窕”)。他向往一种自由奔放的书法风格(“安得还此风,与子游浑灏”),希望能和朋友一起探索书法的至高境界。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真实的情感:作者对书法的热爱、对古迹的敬仰、与朋友的知音之情,都写得非常真挚。 - 生动的比喻:比如用“风起珠林鸣,翡翠翔其表”形容书法线条的灵动,用“晴云泛溟渤,蛟龙浴仪曜”比喻书法的气势。 - 深刻的见解:作者认为书法不应盲目模仿古人,而应追求自然与个性,这种观点在今天看来依然很有启发性。

总结: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关于书法的诗,更是一首关于艺术追求、朋友知音和人生感悟的诗。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来源于对自然和内心的感悟,而志同道合的朋友能让这种感悟更加深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