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歌

柳眼偷看梅花飞,百花头上东风吹。
壑源春到不知时,霹雳一声惊晓枝。
枝头未敢展鎗旗,吐玉缀金先献奇。
雀舌含春不解语,只有晓露晨烟知。
带露和烟摘归去,蒸来细捣几千杵。
捏作月团三百片,火候调匀文与武。
碾边飞絮捲玉尘,磨下落珠散金缕。
首山黄铜铸小铛,活火新泉自烹煮。
蟹眼已没鱼眼浮,垚垚松声送风雨。
定州红玉琢花甆,瑞雪满瓯浮白乳。
绿云入口生香风,满口兰芷香无穷。
两腋飕飕毛竅通,洗尽枯肠万事空。
君不见孟谏议,送茶惊起卢仝睡。
又不见白居易,馈茶唤醒禹锡醉。
陆羽作茶经,曹晖作茶铭。
文天范公对茶笑,纱帽龙头煎石铫。
素虚见雨如丹砂,点作满盏菖蒲花。
东坡深得煎水法,酒阑往往觅一呷。
赵州梦里见南泉,爱结焚香瀹茗缘。
吾侪烹茶有滋味,华池神水先调试。
丹田一亩自栽培,金翁姹女採归来。
天炉地鼎依时节,炼作黄芽烹白雪。
味如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
身轻便欲登天衢,不知天上有茶无。

现代解析

这首《茶歌》是一首充满诗意的茶文化赞歌,用生动的画面和典故展现了茶从采摘到品饮的全过程,以及茶带给人的精神享受。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春茶采摘的灵动画面
开篇用"柳眼偷看梅花飞"这样拟人化的描写,把春天写活了——柳叶像眼睛一样偷看梅花飘落,东风唤醒百花。茶树在春雷中惊醒,嫩芽("鎗旗"指茶芽)还没完全舒展,就像含着珍珠黄金般珍贵。"雀舌"(嫩芽)和晨露的互动,让人感受到大自然孕育茶叶的灵气。

2. 制茶工艺的艺术性
诗人详细描写了制茶过程:带着露水采摘、蒸制、捣碎、揉成茶饼("月团"),再用文武火烘焙。这里用"飞絮捲玉尘"形容碾茶时茶末飞扬,"落珠散金缕"比喻磨茶时的细腻,把劳动场景写得如诗如画。

3. 煮茶的仪式感
用黄铜茶铛、活火烹泉,描写水沸时"蟹眼""鱼眼"般的气泡,以及煮茶声如松涛风雨。用"红玉"茶盏盛着雪白茶汤的对比,突出视觉美感。"绿云入口生香风"更是通感手法,把茶香写得可触可感。

4. 品茶的神奇体验
喝茶后"两腋生风"的典故(出自卢仝《七碗茶》),形容茶让人毛孔舒展、烦恼消散。接着用一连串历史爱茶人:孟谏议送茶给卢仝、白居易赠茶刘禹锡、陆羽写《茶经》、苏轼研究煎茶法…说明茶文化的深厚传承。

5. 茶与修行的融合
最后将烹茶比作炼丹修行——"丹田栽培""天炉地鼎"等道家术语,把品茶提升到修身养性的高度。结尾的"味如甘露""身轻登天"用夸张手法,表达茶堪比仙药,甚至幽默地说"不知天上有茶无",留下悠长余味。

全诗精髓
这首诗把日常饮茶写成了一场融合自然、艺术、历史和哲学的生命体验。通过细腻的观察力,将制茶过程转化为充满美感的劳动诗篇;借助历史典故,展现茶文化的精神厚度;最后升华到"茶道即人生"的境界,传递出中国人"以茶明志"的生活智慧。诗中"火候调匀文与武"等句子,更是暗含做人做事要刚柔并济的哲理。

白玉蟾

白玉蟾(1134~1229),南宋时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内丹理论家。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号琼琯,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山老人,武夷散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自幼从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陈楠于罗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雷大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