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英德南山的美景和文人雅士在此游乐的闲适生活,充满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和谐感。
前两句写南山层叠的山峦景色宜人,从古至今吸引着像唐代诗人李绅这样的文人来此登高吟诗。"类李绅"不是真的说李绅来过,而是用这位以《悯农》闻名的诗人来比喻来此游赏的文人雅士。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在南山上的雅趣:在岛上观赏波澜领悟人生道理,饮酒作诗抒发真情;高峻的鸣弦峰仿佛能触摸星辰,幽静的读易亭旁占卜用的蓍草新鲜生长。这些画面既展现自然景观的壮美(山峰高耸),又透露文人活动的雅致(饮酒作诗、读易经占卜)。
最后两句点睛:忘记身份地位的贤明官员与民同乐,百姓像上古葛天氏时代那样无忧无虑,沐浴在祥和的风月之中。这里通过"忘势贤侯"的典故和"葛天民"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官民和谐、生活安宁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全诗通过山水、亭台、人物活动等意象的层层铺陈,最终落在"同乐"这个主题上,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暗含对清明政治的期许。诗人将哲理思考(知道体)、文人雅趣(联句)、自然景观(峰峻亭幽)和理想社会(同众乐)完美融合,语言清新明快而不失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