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探访灵瑞寺的所见所感,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展现出一幅幽静而略带感伤的禅寺画卷。
开篇"夜半青山有梵音"就很有画面感——深夜的山中传来诵经声,让人感受到寺庙的神秘氛围。第二天清晨,诗人带着闲适的心情去探访这座"珠林"(对佛寺的美称)。走在山路上,烟雾缭绕,禅院的门扉静静关闭,野生的薜荔花香气弥漫在古老的殿堂里,这些描写都突出了寺庙远离尘嚣的幽静之美。
后四句转向抒情。诗人看到旧日的佛堂,感叹时光流逝;新来的僧人还不了解他的心境。最后两句最有深意:诗人惋惜这座寺庙荒凉已久,希望有人能重新布施修缮("布金"是用典,传说给孤独长者曾用黄金铺地买下园林供养佛陀)。这里既表达了对佛法衰微的感慨,也暗含着重振佛门的愿望。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不只是写景,更通过寺庙的今昔对比,写出了诗人对佛法、对人生的思考。那些静谧的景物描写背后,是诗人看到时光变迁、物是人非的淡淡忧伤,以及对精神家园的深切眷恋。读起来既让人觉得宁静,又带着一丝说不出的惆怅。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