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恤六首答蔡生廷兰① 其三
大府闻告急,飞章达天衢。
檄令厦门道⑴,就近携所需。
帑金出厅库,薯丝⑵购海嵎。
剋期渡溟渤,未敢缓须臾。
东海偏作剧,漂泊月有馀。
幸不葬鱼腹,居然到澎湖。
台阳镇道府,早檄大令徐(作者注:「凤山县知县徐必观。」)。
沈施⑶二巡检,先后临灾区。
折桅与断舵,倾覆尤堪虞⑷。
分投稽户籍,冒险忘捐躯。
援照昔年例,火速开仓储。
监放选绅士,手不假隶胥。
老弱戴皇仁,襁负来于于。
余也心孔亟,思民口可糊。
计尔丁多寡,计尔家有无。
计尔饔飧后,计尔刈穫初。
务使沾实惠,普遍海之隅。
恺泽实汪濊,臣工敢迂拘(廖振富编校)。
檄令厦门道⑴,就近携所需。
帑金出厅库,薯丝⑵购海嵎。
剋期渡溟渤,未敢缓须臾。
东海偏作剧,漂泊月有馀。
幸不葬鱼腹,居然到澎湖。
台阳镇道府,早檄大令徐(作者注:「凤山县知县徐必观。」)。
沈施⑶二巡检,先后临灾区。
折桅与断舵,倾覆尤堪虞⑷。
分投稽户籍,冒险忘捐躯。
援照昔年例,火速开仓储。
监放选绅士,手不假隶胥。
老弱戴皇仁,襁负来于于。
余也心孔亟,思民口可糊。
计尔丁多寡,计尔家有无。
计尔饔飧后,计尔刈穫初。
务使沾实惠,普遍海之隅。
恺泽实汪濊,臣工敢迂拘(廖振富编校)。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述的是作者在面临紧急情况时,如何迅速组织赈灾的过程。诗人详细叙述了当时的情景和他采取的措施,展现了他关心百姓、急人所急的精神品质。
1. 紧急情况:当某个地方发生紧急情况时,地方官员立即向中央报告,并迅速下达命令,要求厦门方面迅速提供所需物资。朝廷很快拨款并采购了大量薯丝等食品,准备通过水路迅速运往灾区。
2. 海上情况:虽然紧急物资已经准备就绪,但在海上运输过程中仍然遇到了困难。船只遭遇了恶劣天气,船员和物资的安全面临巨大风险,但大家没有因此而延误,仍然全力以赴地将物资运送到了澎湖。
3. 地方政府响应:到达澎湖后,台阳镇的官员们迅速组织力量,通过发布命令等方式,迅速展开了救灾工作。特别提到了两位巡检(地方官员)徐必观和张名扬,他们分别前往灾区,指导救援工作。
4. 救援措施:面对海上险情,救援人员耐心细致地登记了受灾群众的信息,并冒着风险前往灾区。他们根据受灾户的实际需求,迅速开仓放粮,并亲自监督粮食的分发,不假手于他人,确保每户都能获得必要的物资。
5. 具体措施:诗中提到,他们会根据受灾户的家庭人口、家里的实际情况、是否有收成等因素,给予适当的帮助。目的是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一定的粮食,从而解决温饱问题。
6. 感恩与决心:最后,作者表达了对于朝廷和地方官的努力表示感谢,并表示自己也想贡献一份力量,以确保受灾群众能够得到合适的救助。他强调,要让灾区的百姓都能享受到这场及时雨般的救济,让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温暖。
整首诗通过描述一次次紧急的组织和协调,展现了作者和地方官员在面对灾难时的果敢与关怀,以及他们希望通过实际行动帮助受灾群众的决心。这种精神品质在灾难面前显得尤为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