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榆次道中》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行走在山西榆次道上的所见所感,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旅途画卷。
开篇"大道入云平,高槐夹道生"就像用广角镜头拍下的画面:笔直的大道仿佛通向云端,两旁高大的槐树像卫兵一样整齐排列。这种开阔的描写让读者立刻感受到旅途的壮阔。
"出山惊马瘦,行野觉身轻"两句特别有意思。诗人走出山区后突然发现马变瘦了,其实是因为山路难行消耗了马的体力;而在原野上行走时,整个人都感觉轻快起来。这种对比既真实又有趣,把长途跋涉的体验写得活灵活现。
诗中还捕捉到当地独特的风俗:"俗重好蚄赛,风馀蟋蟀赓"。前句说这里的人喜欢斗蟋蟀的习俗,后句写秋风中蟋蟀的鸣叫此起彼伏。这些细节让读者仿佛能听到当时的声音,感受到当地的生活气息。
最后"迢迢晋阳路,汾水向人横"收尾很有力道。漫长的晋阳路上,汾河突然横亘在面前,这个"横"字用得特别传神,既写出了河流的走向,又暗示了旅途中的意外与阻碍,给整首诗增添了一丝波澜。
全诗就像一组旅行随拍,有远景有特写,有风景有人文,语言平实却充满画面感。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把一次普通的旅途写得有声有色,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行走在天地间的自在与沿途发现的新奇。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