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荒凉古寺的景象,通过几个简单却生动的画面,传递出一种孤独、寂静又带点禅意的氛围。
前两句写古寺的破败:寺里几乎空无一物,只有庭院里一根折断的经幡(佛教用的旗子)还立着。这里用"唯"字强调寺院的荒凉,连佛像都不见了,只剩一根破旗子。
中间四句用两组对比画面:青苔爬满僧人打坐的床榻(说明很久没人使用),诗人却对着雨雾朦胧的窗户看白云;黄昏的暗影渐渐笼罩山岭,而诗人的思绪却飘过遥远的江面。这些画面一动一静,一近一远,把身体被困在破寺中的局限与心灵的自由形成强烈对比。
最后两句突然转向寺外景色:沙洲上长满野草,白鹭成双飞过。这个结尾很妙,前面都是孤独压抑的氛围,突然出现"白双双"的飞鸟,既反衬出诗人的孤单,又给荒凉的画面注入一丝生机,就像在绝望中突然看到希望。
全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从破败的寺院慢慢推向远方,最后定格在飞鸟的画面。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的心情,但通过这些画面的组合,我们能感受到他既孤独苦闷,又在自然中找到慰藉的复杂心境。
姚鹄
姚鹄,字居云。蜀中(四川中部)人。诗人。姚鹄(hú)早年时期隐居蜀中,经常出入当时好士公卿之席幕。于会昌三年(843)经宰相李德裕的推荐,进士及第。咸通十一年(870),姚鹄累官至江南东道台州刺史。姚鹄工诗善文,元代人辛文房谓姚鹄“吏材文价,俱不甚超。”《唐才子传》,然而故震亨却称赞其诗为“清泼而不可多得”《唐音癸签》。姚鹄留诗词共三十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