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峰草堂歌为钱础日作
九龙之山环九峰,一峰一态如一龙。
兴云出雨气磅礴,鳞甲欲动凌苍空。
别有一峰伏而起,神奇夭矫为龙尾。
世人咫尺不知名,古来畸士都如此。
中有草堂绕烟萝,峰峰回薄青嵯峨。
左图右史安乐窝,猿啼鹤唳山之阿。
草堂主人抱龙德,或潜或见人不识。
时时掉臂弄云霞,往往歌声出金石。
旷怀雅好游名山,往来齐鲁尽跻攀。
有时夜半登日观,双骑白鹿青云间。
去年把臂历山麓,清诗万首酒百斛。
今年款段走长安,不使缁尘涴素服。
手持尺幅字琳琅,乞我题诗寄草堂。
予本风尘落拓者,青鞋布袜思徜徉。
安得投簪寻泛宅,五湖之曲烟光白。
与君拄杖听鸣泉,夜向松窗读《周易》。
兴云出雨气磅礴,鳞甲欲动凌苍空。
别有一峰伏而起,神奇夭矫为龙尾。
世人咫尺不知名,古来畸士都如此。
中有草堂绕烟萝,峰峰回薄青嵯峨。
左图右史安乐窝,猿啼鹤唳山之阿。
草堂主人抱龙德,或潜或见人不识。
时时掉臂弄云霞,往往歌声出金石。
旷怀雅好游名山,往来齐鲁尽跻攀。
有时夜半登日观,双骑白鹿青云间。
去年把臂历山麓,清诗万首酒百斛。
今年款段走长安,不使缁尘涴素服。
手持尺幅字琳琅,乞我题诗寄草堂。
予本风尘落拓者,青鞋布袜思徜徉。
安得投簪寻泛宅,五湖之曲烟光白。
与君拄杖听鸣泉,夜向松窗读《周易》。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士在山水间的逍遥生活,充满了浪漫想象和洒脱情怀。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奇幻的山水世界(前八句) 诗人用"九龙山"比喻连绵的山峰,说每座山都像一条姿态各异的龙——有的腾云驾雾,有的潜伏待发,最妙的是把一座不起眼的山比作"龙尾",暗喻真正有才华的人就像这座山一样不被世俗察觉。这里用动态的龙来写静态的山,让整幅画面活了起来。
2. 隐士的逍遥生活(中间十二句) 草堂主人(钱础日)被比作藏龙般的高士:他住在云雾缭绕的山间,与书卷猿鹤为伴,时而挥袖搅动云霞,时而放声高歌。最潇洒的是他骑着白鹿夜登泰山看日出,去年还与诗人饮酒作诗,今年又轻装简行去往长安,始终保持高洁本色。这些描写塑造了一个超脱世俗、来去自由的隐士形象。
3. 诗人的向往之情(最后六句) 诗人收到友人求诗的信件后,直接表白自己也渴望摆脱尘世烦恼——想扔掉官帽(投簪),穿着布鞋去五湖泛舟,与友人一起听泉读《易经》。最后这个夜读《周易》的场景特别有意境,既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又暗含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全诗最动人的是两种气质: - 画面感:龙形山、骑鹿登泰山、松窗夜读等场景像电影镜头般鲜明 - 自由感:贯穿始终的"龙"的意象,既写山也写人,传递出不受拘束的生命状态
诗人通过赞美友人的生活,实际上表达了自己对功名羁绊的厌倦和对自然天地的渴望,这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写法,让诗歌更有共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