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深闱试甫出即欲南归诗以送行

相送巴陵客,金门昨上书。残春临驿路,归思逐江鱼。

乡国干戈后,文章涕泪余。只应松菊在,犹足老樵渔。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送别一位刚参加完科举考试就急着南归的朋友。全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不舍,又暗含对乱世的无奈。

首联"相送巴陵客,金门昨上书"点明送别对象:一位来自巴陵(今湖南岳阳)的考生,他昨天刚在京城(金门指皇宫)参加了科举考试。这里用"上书"暗示他可能考得不理想。

颔联"残春临驿路,归思逐江鱼"描写送别场景:暮春时节,驿路旁送别,友人的归心像江中游鱼一样急切。用"残春"暗示时局衰败,用"江鱼"比喻归心似箭。

颈联"乡国干戈后,文章涕泪余"转入现实感慨:家乡经历战乱后,读书人只能靠写文章抒发悲愤。这里"干戈"指战乱,"涕泪"表现悲痛。

尾联"只应松菊在,犹足老樵渔"是安慰:家乡的松菊还在,足够让你过隐居生活。"松菊"象征高洁品格,"樵渔"指隐居生活,透露出对现实的失望。

全诗通过送别场景,反映了战乱年代知识分子的困境:科举失意、家乡残破,最终只能选择归隐。语言平实却情感深沉,暮春、江鱼、松菊等意象都富有感染力,让读者能感受到那个时代读书人的无奈与坚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