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本愿寺 其四

天上止一月,自可印千池。
那用凿邻壁,光辉共有之。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的意象讲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美好的东西不需要独占,分享反而能让更多人受益。

前两句"天上止一月,自可印千池"说得很形象:天上明明只有一个月亮,却能同时倒映在千万个池塘里。这里用月亮比喻美好的事物(比如知识、善意、快乐),用池塘比喻接受这些美好的人。意思是美好的事物天然就具备共享的属性。

后两句"那用凿邻壁,光辉共有之"更有意思:何必非要凿穿邻居的墙去偷看月光呢?月光本来就是大家共有的啊!这是在讽刺那些总想独占资源、损人利己的行为。诗人用"凿壁偷光"这个典故(古人匡衡凿壁借光读书的故事),但反其意而用之,说这种行为其实很可笑。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豁达的智慧:
1. 破除"非此即彼"的狭隘思维,指出美好可以无限复制
2. 反对通过损害他人来获取利益
3. 提倡开放共享的生活态度

就像我们现在说"知识越分享越多"、"快乐会传染"一样,三百年前的诗人用月光这个美丽的比喻,把同理心和共享精神说得如此通透。这种思想在今天这个强调合作共赢的时代,反而显得特别超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