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廿七日舟发潞河书事感怀寄中朝诸君子凡四首 其三

圣德轩图可比伦,明廷屈轶正嶙峋。
流传谏纸台生色,突兀班心国有人(是日见公安毛侍御疏)。
反舌春残休发口,训狐月白自谋身。
凭君传语昌黎叟,载笔无烦论争臣。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乘船离开潞河时,写给朝廷官员的感怀之作。全诗通过比喻和典故,表达了对朝廷政治生态的观察和感慨。

前四句用"圣德轩图"(圣明君主的治国蓝图)和"屈轶"(传说中的神草,能指认奸臣)来赞美朝廷有明君和正直的官员。特别是提到当天看到姓毛的御史(侍御是御史的别称)的奏疏,称赞这样的谏官让朝廷生色,国家有望。

后四句笔锋一转,用"反舌"(一种随季节变声的鸟,比喻见风使舵的人)和"训狐"(猫头鹰,象征不祥)来讽刺那些趋炎附势、只顾自保的官员。最后两句借用韩愈(昌黎叟)的典故,委婉地表示:现在的朝廷已经不需要再讨论什么是真正的谏臣了,言外之意是真正的谏臣很难立足。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鸟兽作比喻,既形象又含蓄地批评官场现象
2. 表面颂扬实则暗含讽刺,明褒暗贬的手法很巧妙
3. 结尾用韩愈的典故,既显示学识又深化主题,暗示正直敢言的官员处境艰难

诗人通过对比正直谏官和趋炎附势者的不同表现,表达了对朝廷言路不畅的忧虑,展现了传统士大夫心系天下的情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