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放弃世俗生活、选择修道的心路历程,充满仙气与决绝之美。
前两句用"萼绿华"(传说中的仙女)比喻主人公,说她苦苦追寻仙道,终于能脱离凡尘进入道家圣地。"太清"是道教最高天界,这里指修道场所。
三四句用两个色彩意象形成对比:过去在人间只能把愁思写在红叶上,如今却能在碧霞中自由遨游。"红叶"暗含人间情思,"碧霞"象征仙境,展现生活状态的转变。
五六句通过生活细节的对比:晚上在新药炉旁学习炼丹(修道日常),清晨卸妆时丢弃了旧日梳妆镜(告别女性身份)。"菱花镜"是古代女子梳妆用具,丢弃它意味着彻底告别红尘。
结尾用两个音乐意象:不再演奏汉成帝皇后赵飞燕的"昭阳调"(宫廷乐曲),转而在月光下吹奏缑山仙境的玉笙。"昭阳"代表宫廷富贵,"缑岭"是王子乔成仙之处,这个对比强化了从世俗到修道的转变。
全诗通过"红叶/碧霞"、"药灶/菱花"、"昭阳调/缑岭笙"三组对比,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主人公斩断尘缘、追求仙道的决心。最妙的是"月影斜"的结尾,既点明修道生活的清幽,又留下余韵——斜月映笙声,这种空灵意境正是修道者追求的精神境界。
李濂
(1489—1566后)明河南祥符人,字川甫,一作川父,号嵩渚。正德九年进士。任沔阳知州、同知宁波府,升山西佥事。少负俊才,尝驰马夷门外,酾酒悲歌,慨然慕信陵君、侯生之为人。里居四十余年而卒。博学多闻,以古文名于时。曾作《理情赋》,李梦阳见而往访。濂初甚得意,久之,乃知梦阳持论偏颇。有《祥符乡贤传》、《汴京遗迹志》、《医史》、《观政集》、《嵩渚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