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写给一位叫"谏坡居士"的隐士的挽歌,用朴实动人的语言赞美了他清贫自守、德行高尚的一生。
首联说他住在谏议村,盖着粗布被子,过着清贫生活。"幽潜两事最堪称"指他两件最值得称道的事:一是安葬无名尸骨(瘗骸),二是出家修行(削发)。这里用"鬼结来生草"形容他安葬的尸骨上已长满青草,说明他行善已久;"僧然后夜灯"写他出家后深夜仍点灯修行,体现虔诚。
中间两联用凄凉笔调写他去世后的景象。"螭篆"指墓碑文字,"嗟老钝"是感叹他生前朴实不张扬;"薤章"指悼念文章,"呜咽"形容亲友的悲痛。这两句通过墓碑和悼文,侧面烘托出他受人爱戴。
尾联特别提到"有子",既可能是实指他有孝顺后代,也可能是比喻他的精神有人传承。最后"多少英雄叫不应"用对比手法,说很多所谓英雄死后无人纪念,而这位隐士却永远被人铭记,突出他平凡中的伟大。
全诗通过"布衾""夜灯""青草"等日常意象,塑造出一个安贫乐道、行善修德的隐士形象。语言看似平淡,但"鬼结草""僧点灯"等新颖表达,让诗意既接地气又耐人寻味。最后用"英雄无人问"反衬"隐士有人祭",传递出真正的德行不在于显赫声名,而在于朴实行善的人生哲理。
方逢振
宋严州淳安人,字君玉。方逢辰弟。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历国史实录院检阅文字,迁太府寺簿。宋亡,退隐于家。元世祖诏起为淮西北道按察佥事,辞不赴。聚徒讲学于石峡书院,学者称“山房先生”,以之配祀于蛟峰。有《山房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