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韩侯钓台

淮水东流去,荒台此地存。
江云侵树色,碑雨没苔痕。
已抱千秋恨,谁衔一饭恩。
相逢尽岐路,空复说王孙。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路过韩信钓鱼台时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物和历史典故的融合,表达了对历史兴衰和人生际遇的深刻思考。

前四句写景:淮河向东流去,荒废的钓鱼台依然存在。江上的云雾笼罩着树木,雨水冲刷着石碑上的青苔痕迹。这些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荒凉、寂寥的氛围,暗示着历史的沧桑变迁。

后四句抒情:诗人感叹韩信虽然功高盖世,却最终含恨而终("千秋恨"),而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的恩情又有谁记得("一饭恩")。最后两句点明主旨:人生路上充满了岔路和选择("岐路"),人们空谈着王孙贵族的往事,却无法改变命运的无奈。

全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将自然景观与历史人物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诗中"荒台""碑雨"等意象生动传神,"千秋恨""一饭恩"等典故运用自然贴切,使诗歌既有画面感,又富有哲理深度。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