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月夜禅境,通过四个画面传递出修行者澄澈的心境。
前两句是环境描写:僧人横卧在山寺的窗边,月光穿过树林,投下晃动的影子。这里"横枕"的随意姿态和"林影动"的细微观察,暗示主人公并未熟睡,而是处于一种放松而警觉的状态。
后两句转入内心世界:修行者内心明亮清醒无法入睡,但并非因为思念远方的"巴山梦"(指俗世牵挂)。"烱"字形容心灵如灯火般透亮,"宁有"的反问语气,强调修行者早已超脱凡尘杂念。
全诗妙在将外在静谧与内在觉醒融为一体。月光、树影这些自然景物不是单纯的背景,而是与禅心相互映照——林影的晃动恰似思绪,但主人公的内心却如月光般清明。短短二十字,没有说教,却让人感受到禅者物我两忘的境界。
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