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四日乌城旅舍连接诸弟诸儿两孙八信口占一律

灯花如穗吐烟煤,果有家书出塞来。
三处岂应同日发,八函却喜一时开。
劝餐兄弟怜年长,到眼儿孙抵梦回。
为报老怀殊不恶,地炉毡帐拨寒灰。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旅途中收到家人来信的喜悦心情,充满了温暖的烟火气。

第一句用"灯花像麦穗一样在油灯里跳动"的生动画面,带出"果然收到从边塞寄来的家书"的惊喜。这里"烟煤"指油灯的烟灰,说明作者在简陋的旅店独对孤灯时,突然收到家书的意外之喜。

中间四句写得特别有生活气息:先是好奇"三处亲人怎么会在同一天寄信",接着又像拆礼物一样开心地"同时拆开八封信"。读信时,年长兄弟叮嘱"要按时吃饭"的关怀让他感动,看到儿孙近况就像"在梦里见到他们一样亲切"。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作者像个开心的老小孩,急着要把"我过得很好"的消息传回家,还不忘描写自己"在毡帐里拨弄炉火"的温馨场景。这个烤火取暖的细节特别打动人,让我们看到虽然人在旅途,但家人的牵挂让他心里暖洋洋的。

全诗就像一封温暖的家书,没有华丽辞藻,只有拆信时的迫不及待、读信时的会心微笑,以及想要立即回信的迫切心情。诗人用拆包裹般的喜悦、吃饭穿衣的日常对话,让我们感受到最朴实的亲情温暖。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