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陈海州乘槎亭

人事无涯生有涯,逝将归钓汉江槎。
乘桴我欲从安石,遁世谁能识子嗟。
日上红波浮翠巘,潮来白浪卷青沙。
清谈美景双奇绝,不觉归鞍带月华。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充满诗意和哲理。

首联"人生有限而世事无穷,我决定回汉江钓鱼泛舟",用对比手法点明主题:人生短暂,不如远离纷扰。这里的"汉江槎"既是实指渔船,也暗含归隐之意。

颔联"我想效仿谢安乘船远游,但隐居后谁还能理解我的选择",借用东晋名士谢安的典故,表达既想隐居又怕被人误解的矛盾心理。"子嗟"是古代隐士,这里代指自己。

颈联"朝阳映红江面,青山倒影随波浮动;潮水涌来,白浪卷起岸边青沙",用鲜艳的色彩对比(红波/翠巘、白浪/青沙)描绘出动态的江景,画面感极强。

尾联"畅谈人生与欣赏美景都令人沉醉,不知不觉已披着月光踏上归途",将思想交流与自然美景并称为"双绝",最后以"带月归"的意象收束全篇,营造出惬意悠然的意境。

全诗亮点在于:把深刻的人生思考(前两联)与生动的自然描写(后两联)完美结合,用钓鱼、乘船等日常活动寄托超脱世俗的情怀。诗中红绿白青的色彩搭配、日月交替的时间流转,都构成强烈的画面感,让读者既能领会哲理,又能享受诗意美景。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