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歌檀敛袂

歌檀敛袂。缭绕雕梁尘暗起。柔润清圆。百琲明珠一线穿。
樱唇玉齿。天上仙音心下事。留往行云。满坐迷魂酒半醺。

译文及注释

歌檀(tán)敛袂(mèi)。缭绕雕梁尘暗起。柔润清圆。百琲(bèi)明珠一线穿。
歌女歌唱时动作举止从容,落落大方。她的歌声有时高亢嘹亮,经久不息;有时又轻柔圆润,如百琲明珠缠绵不绝。
歌檀:边拍檀板边唱歌。敛袂:卷起衣服袖子。百琲明珠:十贯或五百枚珠子为一琲。

樱唇玉齿。天上仙音心下事。留往行云。满坐迷魂酒半醺(xūn)
歌女唇如樱桃,齿如白玉,她美妙的嗓子发出的仙音,天上的行云都停留下来了,宴会中满座的与宴者都已如痴如醉。
樱唇玉齿:唇如樱桃,齿如白玉,此形容美人唇齿之美。留往行云:此喻女子歌技之高,歌声之美。迷魂:被歌声陶醉。醺: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歌女歌唱时动作举止从容,落落大方。她的歌声有时高亢嘹亮,经久不息;有时又轻柔圆润,如百琲明珠缠绵不绝。
歌女唇如樱桃,齿如白玉,她美妙的嗓子发出的仙音,天上的行云都停留下来了,宴会中满座的与宴者都已如痴如醉。

注释
减字木兰花: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减兰。
歌檀敛袂:此句写女子歌唱时的动作。歌檀(tán):边拍檀板边唱歌。敛袂(mèi):卷起衣服袖子。
‘‘缭绕”句:渲染女子歌声清越和悠长,余音绕梁不绝的特点。语出以下二典。
百琲(bèi)明珠:十贯或五百枚珠子为一琲。
樱唇玉齿:唇如樱桃,齿如白玉,此形容美人唇齿之美。
留往行云:此喻女子歌技之高,歌声之美。
迷魂:被歌声陶醉。醺(xūn):醉。

创作背景

此词是欧阳修的早期作品,应当作于天圣末年西京留守推官任上。

赏析

此词主要表现歌女高超的歌艺和动听的歌声。

上片“歌檀敛袂”,写的是歌女开始演唱前的动作,她稍稍敛折好衣袖,轻轻拍打下檀板。“缭绕雕梁尘暗起”,这里分别用了传说中两位著名的歌者的典故:一是韩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一是虞公高亢清越之音震动梁上灰尘。词人借此突出写这位歌女歌唱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接下来,词人又用一比喻写歌声的婉转圆润。“百琲明珠一线穿”,她的歌声就像数百串明珠串在一起,既悠长又圆润。

下片进一步写歌女的演唱艺术之高。她不仅天生一副好嗓音,而且,“天上仙音心下事”,意为如天上仙乐般的歌声中传达出无限心事,这说明她能巧妙地将美妙的歌声与内心情感结合起来,她是在用心灵歌唱。因此,“满座迷魂酒半醺”,喝得略带几分醉意的客人们也被她动听的歌声感染陶醉了。

词人运用夸张的手法,从听觉和视觉的不同角度形象再现了歌声清越而悠长、绕梁不绝、响遏行云的艺术效果,体现了词人不凡的艺术表现技巧。

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场令人陶醉的音乐表演,用生动的画面和巧妙的比喻带我们感受音乐的魅力。

上片写歌女表演时的场景:
- "歌檀敛袂":歌女轻抚檀板(一种乐器),整理衣袖准备开唱
- "缭绕雕梁尘暗起":歌声在雕花的房梁间回荡,仿佛连梁上的灰尘都被震落(夸张手法表现歌声震撼)
- "柔润清圆":形容歌声像珍珠般圆润清亮
- "百琲明珠一线穿":把歌声比作用丝线串起的百颗明珠(形容歌声连贯优美)

下片写歌声的感染力:
- "樱唇玉齿":歌女红唇白齿的美丽形象
- "天上仙音心下事":天籁般的歌声唱出了人们的心事
- "留往行云":歌声美妙得让天上的云都停下倾听(用"响遏行云"的典故)
- "满坐迷魂酒半醺":听众如痴如醉,像喝了酒般沉醉

全词妙在:
1. 通感手法:把听觉的歌声转化为"明珠"、"仙音"等视觉形象
2. 双重享受:既写了歌女的美貌,又表现了歌声的动人
3. 侧面烘托:用灰尘震动、行云停留、听众沉醉来衬托歌声魅力
4. 生活气息:最后一句把高雅艺术与日常饮酒结合,显得真实可感

就像我们现在看演唱会,既欣赏歌手表演,又被音乐感染一样,这首词生动记录了古代一场令人难忘的音乐盛宴。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