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蜀中新宁教谕

白门祖席黄花酒,醉唱离歌折杨柳。
广文行色在骊驹,僮仆行囊载科斗。
闻说先生教蜀年,蜀中学者未能先。
杏馆弦歌声不绝,荜庭风月趣无边。
十年不叹儒官薄,却有清名动台阁。
天官课绩美雄词,圣主超恩颁教铎。
复此寻舟问去津,吴山楚水往来频。
春风客路秋衣换,晓日园林昼锦新。
荆门西上曾游处,巫峡猿声自朝暮。
对酒休歌蜀道难,行人谩说高唐赋。
百里新宁寂寞滨,行看教雨及时春。
君不见文翁遗教传今古,未必今人愧古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新宁的教谕(古代教育官员)赴蜀地任职的场景,赞美了他的教育成就和人格魅力。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开篇(前四句)用生动的画面感描写送别场景:在南京白门设宴送行,大家喝着菊花酒,醉中唱着离别的歌。教谕带着简单的行李(连书童的行囊里都装着蝌蚪文古籍),骑着马奔赴蜀地。

中间部分("闻说先生教蜀年"到"圣主超恩颁教铎")集中赞美教谕的教育成就:他在蜀地任教多年,当地学者无人能及。他的学堂里弦歌不断,虽然生活清贫("荜庭"指简陋的住所),却自得其乐。十年清贫的教职生涯没有消磨他的热情,反而赢得了朝廷的认可。

最后部分("复此寻舟问去津"到结尾)展望教谕的新征程:他将途经吴楚山水,最终到达偏僻的新宁县。诗人鼓励他不要畏惧蜀道艰难(化用李白《蜀道难》典故),相信他能在新地方继续播撒教育的春雨。结尾用文翁治蜀的典故,暗示这位教谕也能像汉代文翁那样开创教育新风。

诗歌的魅力在于:
1. 用"黄花酒""折杨柳"等意象营造出深情而不伤感的离别氛围
2. 通过对比清贫生活与教育成就,突出主人公的高尚品格
3. 巧妙化用"蜀道难""高唐赋"等文学典故,增添文化厚度
4. 结尾的历史呼应既是对主人公的期许,也点明了教育传承的主题

全诗语言朴实却意境深远,展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教育情怀和精神追求。

0